一些有名楹联的摘录

楹帖之制始于后蜀孟昶,《楹联丛话》考证已详,不待喋喋。而书家以手楹帖为乐事,则肇端明末,作品流传以董香光、赵凡夫、张二水最夥。入清写楹帖之风更甚,以书法成就论,明清楹帖实堪与晋人尺牍、唐人碑版、宋人小品相抗行。近年坊间影印前贤楹帖甚多,因仿梁退庵《楹联丛话》之例,成琐话数则,信笔为之,都无次第。

林少穆(则徐)联“苟利国家生死已;岂因祸福避趋之”。脍炙人口矣。1985年为纪念少穆诞生两百周年,邮电部发行纪念邮票两枚,其一为少穆造像,由费孝通手录此联于像侧。又见《中国书画报》刊冰心老人书此联,误“已”为“以”,令人遗憾。

古今修身立志联句甚多,余独爱齐白石撰书“耻沽身外誉;羞作口头交”十字。

孙中山联“愿乘风破万里浪;甘面壁读十年书”。周恩来联“与有肝胆忍不住共事;从无字句处读书”。皆可书为座右。

高二适辩论《兰亭序》真伪,忤郭沫若,遂致晚境坎坷,犹著书不辍,写联明志云:“一息尚存,此志不容稍懈;十手所指,吾心安可自欺”。

时下书家为人写联,不外“室雅何须大;花香不在多”。“有竹人不俗;无兰室自馨”数种,了无生气,宜多阅前贤隽雅联作,下笔自然生动。左光斗联“风云三尺剑;花鸟一床书”。邓完白“客去茶香留舌本;睡余诗味在胸中”。黄钺“旧书细读犹多味;佳客能来不费招”。厉鄂“相见亦无事;不来忽忆君”。伊秉授“梅花百树鼻功德;茆屋三间心太平”。张廷济“出人意表发奇论;入我眼中都好诗”。林琴南“句为偶拈无次第;梦常半记不分明”。梁启超“清风不敢私囊箧;明月傥肯留庭隅”。柳翼谋“天地有正气;园林无俗情”。

《中国书法大辞典》近代书家之部载名家所题名胜楹帖多帧,写作俱佳,而一般名胜联话多失载,迻录三首。汪文溥书无锡管山虞姬峡项王庙联:“到此疑仙,蓬壶、瀛州、方丈;不知有汉,美人、名马、英雄”。杨度书岳阳楼联:“风物正凄然,望渺渺潇湘,万水千山皆赴我;江湖常独立,念悠悠田地,先忧后乐更何人”。李徐生翁撰书西湖岳庙联:“名胜非藏纳之区,对此忠骸,可半废西湖祠墓;时势岂权奸能造,微公涅臂,有谁话南渡君臣”。

何子贞(绍基)平生书联无算,有求字者各视其身份地位触兴口占,百无一同。其佳者“书为半酣差近古;诗虽苦思未名家”。“自知性僻难谐俗;且喜身闲不属人”。“灯前红豆尚书句;眼底青山小谢诗”。题峨眉山山联:“瓦屋寒堆春后雪;峨眉翠扫雨余天”。咸丰中,有军门郭松林字子美者,喜何子贞书法,数求不遂,因许以千金,更胁之以刃,子贞不得已,漫书一联付之云:“古今双子美;前后两汾阳”。所谓不虞之誉而讽在其中矣。

清六舟和尚精椎拓,阮芸台(元)以金石僧呼之,又应陈芝楣中丞之请,入主吴门沧浪亭畔之大云庵,齐梅麓赠联云:“中丞教作沧浪主;相国亲呼金石僧”。颇贴切。

雍正帝赠张廷玉联“皇恩春浩荡;文治日光华”。1981年庆祝建党60周年,王瑗仲(蘧常)改联作颂辞云:“神州春浩荡;大地日光华”。

乾隆得右军《快雪时晴帖》、大令《中秋帖》、王珣《伯远帖》,因筑三希堂于养心殿之西暖室,室小如舟,壁间张自书楹帖“深心托豪素;怀抱观古今”。

汪敬集东坡句“诗从姊腑出;心与水月凉”。胡荄甫集《汉书·扬雄砖》、史游《急就篇》“清静无为少嗜欲;知能通达多见闻”。 赵撝叔集龚定盦《己亥杂诗》“别有狂言谢时望;但开风气不为诗”。杨大瓢集韦庄、储光羲句“佳气生朝夕;清言见古今”。吾蜀刘孟伉先生赠时医李重人联“从容经论探灵室;揆度奇恒识玉机”。沙曼翁赠医联“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;是药能医人亦能杀人”。并集《黄帝内经》。

苏仲翔(渊雷)集高尔基、阿·托尔斯泰语书联“海燕笑迎风雨至;浪花怒逐自由开”。

梁山舟九十自书寿联“佛容为弟子;天许作闲人”。郑板桥“脾土渐衰惟食鬻;风情不减尚填词”。王湘绮“纵使有花兼有月;共君论饮莫论诗”。郁达夫“曾因酒醉鞭名马;为恐多情误美人”。皆令人忍俊不禁者。

吴昌硕八十自寿联“寿已杖朝,驴背何须跌我;谁为拂袖,虬髯切莫傲人”。盖昌硕面团无须,号无须吴,故下联以虬髯解嘲。

1948年内战方殷,黄任之(炎培)七十自寿联云:“闭寂万方多难日;卧愁七十未衰年”。

日人以八十八岁为“米寿”,盖“米”字合八十八成文,以一百零八岁为“茶寿”,“茶”字可析为八十八加廿头。冯芝生(友兰)生于1895年,1983年适八十八岁,自寿联云:“何上于米,相期以茶;心怀四化,意寄三松”。见《三松堂自序》所刊手迹。

刘海粟集少陵、东坡句自寿云:“彩笔昔曾干气象;流年自可数期颐”。

包世臣集坡诗“我书意造本无法;此老胸中常有诗”。谢无量先生最喜此,常写以付人,直若夫子自道。齐白石亦曾写此,唯下联作“此诗有味君莫传”,并佳。

清代儒医徐灵胎(大椿)铭墓联云:“魂返九原,满腹经纶埋地下;书传四海,万年利济在人间”。“满山芳草仙人药;一径清风处士坟”。

章行严(士钊)赠徐悲鸿联“海内共知徐孺子;前身应是九方皋”。

郭鼎堂(沫若)戏题于立群大字书法“摧翻经石峪;压倒逍遥楼”。又应陈仲弘(毅)之请,写丈二巨联“天垮下来擎得起;世披靡兮扶之直”。 赠其妻于立群嵌字联“立德立言乃是立功之本;群有群享须从群治得来”。

沙孟海新题宁波天一阁联“建阁阅四百载;藏书数第一家”。

吴昌硕与任伯年谊兼师友,伯年卒,昌硕挽联云“北苑千秋人,汉石隋泥同不朽;西风两行泪,水痕墨气失知音”。倍极沉痛。朱强村挽吴昌硕联“江海有古心,自谥酸寒,垂世不蠲文字性;丹青忘老至,力穷依傍,凭生讵信甲辰雄”。

《书法报》首任主编张昕若为乔大壮入室弟子,又以大壮之介,得沈尹默指授。其行楷秀逸,极类乃师。1990年昕若以脑瘤卒于北京,张皓若挽兄联云:“数十年往事涌上心头,念磊落一身,清风两袖,永记我兄好风范;八千里江河而今别矣,共巴山蜀水暮霭楚天,痛惜国家失良才”。

文革后期,北大有四教授效命于“梁效”,诗人舒芜作《四皓新咏》刺之,曰:“贞元三策记当年,又见西宫侍讲筵。莫信批儒反戈击,栖栖南子是心传”。(冯友兰)“诗人盲目尔盲心,白首终惭鲁迅箴。一卷离骚进天后,翻成一曲雨铃霖”。(魏建功)射影含沙骂孔丘,谤书筦钥护奸谋。先生熟读隋唐史,本纪何曾记武周”。(周一良)“进讲唐诗侍黛螺,北京重唱老情歌。义山未脱撏扯厄,拉入申韩更奈何”。(林庚)1980年魏建功卒,王征西挽联有句云“五十年风云变幻,老友毕竟是书生”,此本友人盖棺宽容之语,后周一良作回忆录,竟以“毕竟是书生”作标题,以为己辩,则颇为清议所不容。

萧娴书法巨幅最见功力,其南京寓悬自撰联“廉不言贪,勤不言苦;尊其所闻,行其所知”。别有“事冗炼成筋骨健;心清赢得梦魂安”亦佳。

林语堂亦能书,尝见其手书楹帖“文章可幽默;做事须认真”。

关山月联“尺图每自胸中出;万里都经脚底行”。

弘一上人披剃后仍留心联事,手集《华严经》偈子作联二百余。1936年在南普陀,见厦门街头春联“一到夜来陪汉史;千春朝起展莱衣”。谓幽秀沉着,足堪与陈石遗撰“分派洛迦开法宇;隔江太武拱山门”一联相媲美,因致函高胜进居士命其往访。

袁氏软禁章太炎于北京钱粮胡同,太炎集王摩诘《老将行》句为联云:“门前学种先生柳;路旁时买故侯瓜”以明志。

文人引诗酒为朋曹,楹帖亦多此类题材。何义门集句“不如饮美酒;可以赋新诗”。桂未谷“春水方生花来镜底;吾庐可爱酒满床头”。钱竹汀书韩文公句“清谈可以饱;为文俟其醺”。孙渊如“浊酒苦无奇士曾;著书恐有后人思”。周梦台“读书真是福;饮酒亦须才”。陈曼生“花阴数酌陶元亮;日课一诗梅圣俞”。沙神芝“平章风月诗千首;收拾云烟酒一杯”。何子贞“西山载酒云生履;南浦寻梅雪满舟”。陈铣“诗就涪翁分一瓣;酒同坡老醉三蕉”。董念棻“烈士肝肠名士酒;美人颜色古人书”。张得天“闲翻酒劵供临帖;静借牙筹记读书”。高剑父“酒寻名士饮;礼爱野人真”。

右军《兰亭》凡324言,去重文单字不足三百,而古今书家集字成联者无虑千数,其佳者,王梦楼“文人天趣清犹水;贤者风期静若兰”。何子贞“因山作舍坐游此;激水为湍俯听之”。谢无量“竹气初流山静如古;兰言相晤春永于年”。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藏名医何鸿舫集字联“静坐每怀当日事;闲时录取昔贤文”。康有为集《兰亭》联“斯文在田地;至乐寄山林”,用魏碑体出之,别具风格。
癸亥秋,罗雪堂(振玉)子福颐新婚,雪堂集甲骨文八言联以勖之,联云:“曰有室家百年好合;相汝夫子四德毋违”。立意虽无足奇,然于当时仅识之六百余甲文中做文章,殊非易事。

东坡谓《石鼓文》“文字郁律蛟蛇走”,又集《石鼓》字成一联云:“我车既工马既同;其鱼维鱮贯之柳”。按“贯”今人多释为“橐”字,顷见吴昌硕七十一岁时书联“其鱼维鱮橐之柳;吾马既马缶跻于原”。取意东坡,而工稳过之。跋文论清季书家“近时作篆莫郘亭用刚笔,吴让老用柔笔,杨濠叟用渴笔,欲求于三家外别树一帜难矣。予从事数十年之久而尚不能有独到之妙,今老矣,一意求中锋平直,且时有笔不随心之患,又何敢望刚与柔与渴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