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9月29日至2012年10月9日,我这个从未去过帝都的农村女青年,去天朝的帝都玩了整整10天。见了多年未见的朋友,玩得非常开心。但假期后遗症严重发作,一直都懒得记录。(终于在11月24日,开始填坑。)
9日29日上午10点多的D车,自此开始美好的度假模式。虽然坐过N次动车,但第一次前往帝都,让我很是激动。
晚上7点左右到北京北站,朋友来接站。我俩好多年没见了,但彼此一眼就认出。那份笑容和默契一点都没变,真好。
9月30日上午,与小姨表哥一起,去西四附近的广济寺拜佛。寺中的香火很是兴旺。看来来往往的善男信女,面部表情都很虔诚。不管他们所求的是什么,有信仰总是好的。我在寺中收获了一份金刚经和地藏经,希望能静心多抄写多拜读经书。中午在广济林吃斋饭。就此结束拜佛活动。
下午与朋友相约在雍和宫地铁站见面。然后去南锣鼓巷附近闲逛了2个多小时,看看胡同和四合院。可惜四合院基本都是私宅,并不对外开放。我们找了几条胡同钻,给我的感觉与苏州的小巷相似。时间在不同的空间,总是相同的流逝,相似的唯有阳光和砖头瓦缝的植物。看着阳光在植物上的倒影,似乎一伸手,指尖就能碰触到光阴,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之美,很是奇妙的感觉。
可能是在南方呆久了,我一下子就喜欢上北方的天空,蓝天更加高远和澄净,阳光更加强烈和通透。夕阳西下,随手拍了牌坊的一角。牌坊左边的树木在阳光下,右边的银杏则完全背阴,挺好玩的,但是相机不够给力,拍不出明显的对比。
逛胡同的时候,喝到了著名的老北京酸奶,喜欢简洁古朴的酸奶瓷瓶。
10月1日 地铁到西苑,逛颐和园。这里要吐槽北京的地铁,不同线路之间换乘枢纽太少,换乘特别麻烦,并且每个站点的出站口通往哪里都没有明显的标识,对外地游客尤其不方便。折腾了一两个小时,总算进入颐和园。这时候,才知道全国人民国庆干嘛了,原来都来颐和园啦!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,女厕所的队都排了几十米。这种情况下,实在无法欣赏颐和园的建筑风格。但我打心底觉得,这座盛名在外的皇家园林其实并没有苏州的私家园林精致,园子大是大罢,显不出布景的匠心。苏州的每一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布景结构,像电影里的慢镜头,慢慢推送,循序渐进,让观者缓缓置身于不同的主题。而颐和园如同广角镜,完全敞开,没有藏景,只有一座座高大且描梁画栋的建筑,气势还算磅礴,却谈不上精巧。并且我也欣赏不来每处的庭沿檐角都描金彩绘,太过浓妆艳抹了。整个园子都是这种金碧辉煌的庭楼,失去了焦点。再加上现在是比较尴尬的十月份,连园子里的树木不如夏之繁茂,又没有冬的萧索,缺少看头。避开假期高峰,盛夏或寒冬来逛,人少,树木亦佳,才是好时节。据朋友说,园中苏州街还不错。另外有一处流水通往外面的一条饮用水河道,人少的时候在河上泛舟还是挺好的。国庆期间整个园子都找不到人少的景致,没法拍照。当然,我这次游园不在山水之间,而在与朋友聊天。景色并不重要,达到放松目的就足够了:)
从颐和园出来,与朋友到中关村吃饭。饭后到北大,读书时那么向往的地方!静谧的未名湖,岸边遍布垂柳。有人在杨柳深处吹笛,悠扬动听。不远处的博雅塔灯火通明,湖空灵,塔清幽,湖光塔影在月色中格外灵动,真是一个绝佳的去处。
10月2日 国家博物馆。凭二代身份证免费进入。进了博物馆就发现自己完全是个大文盲,没有文化真可怕,只能走马观花饱饱眼福。懂历史并善于欣赏书画作品的人参观博物馆,才是一件特别幸福又收获颇多的事情。我们俩文盲只是囫囵吞枣的浏览近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展品。近代中国是从清代开始到新中国成立时期。古代中国则从远古时期到明朝时期。
这张表可以看出近代军事工业其实挺发达的。如果清政府不是历史书上说的那么腐朽,也许不会被八国联军打得这么惨,也许不会亡国,也许现在中国还是处于封建社会吧?哈哈,我随便YY一把,真心觉得封建社会挺好,至少女人不用外出工作。
这是新中国成立时期,新中国国旗的部分征稿。不知道是不是规定了一些元素,这些旗帜基本都包括五角星,红色和黄色。我觉得都比现在的五星红旗好看,是怎么选定的现在的五星红旗呢?哈哈。
几张木简上书写的《论语》《老子》和《韩非子》。古色古香的字体配上木简,美不胜收。想象一下,用毛笔在木简上书写的感觉肯定特别美好。
这张表让我恶补一把历史知识。中学历史学的知识已经彻底还给老师了。 瀑布汗!
我最喜欢的两件展品,这种浪漫的玫瑰紫釉质太美了。到底是什么样的矿土经过烧制,才能呈现这么迷人的颜色呢?
很常见的青铜镜,古朴淡雅的花纹。古人真有闲情逸致,又会生活,连一枚普通的镜子,都雕刻出这么精美的花纹。
还有很多很多精美的展品。我没怎么拍照,因为实在拍不出展品的精致和时光感,唯有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在心间。衷心觉得,有时间的话,经常去博物馆陶冶情操,感受古人的智慧,历史的魅力,真的很有必要。
从博物馆出来,去钟楼鼓楼附近找小吃,很想品尝一下炒肝,人太多懒得排队。最后吃了点羊杂汤,老北京烧饼,酱牛肉,味道还不错。还品尝了很有名的爆肚,这个有点吃不惯。
晚上,朋友带我去了他常去的一家酒吧,在东棉花胡同口,名叫江湖。桌椅地面都是粗犷的老木头,很是特别。我们点了一杯名为江湖的酒,酒慢慢的温暖着身体,氛围也变得暖烘烘。我们聊着别后的改变,各自的一些小秘密,喜爱的人或物,想过的生活等等等等,温暖又安心,真好!多希望彼刻的时间能走得慢一点,再慢一点……期待下次相见,希望我们的某些东西永远都不会改变!
10月3日 逛文艺青年喜爱的798艺术中心。
798以前是军工厂,废弃后改建成一个艺术中心,特别保留了一些老工厂的风貌,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店铺和艺术展览中心。
又悲剧的发现自己不仅是文盲,连伪文艺青年也沾不上边:完全看不出798的特别。(不排除走的路线不对的可能性。)总之,逛了小半天下来,一直没看到很喜欢很有特色的东西。我想找一些喜欢的明信片寄给几个朋友,可惜都没找到。印象深刻的是,遇到一个卖瓷器的大姐,面包车上趴着几只大肥猫,怀里还抱着一只怯生生的小猫。她说她的收入一部分是喂养艺术中心里的流浪猫;顾客也可以通过她直接认捐流浪猫。衷心希望像她那样关爱流浪猫的人群多一点,流离失所的流浪猫少一点。(这里说一句题外话,不要吃街边烤羊肉串,还有某些酒店的兔肉,那些很可能就是用流浪猫肉,浸过羊尿加工的。曾经我很喜欢吃兔腿,也吃过一些路边摊的烤羊肉串,可能在无意中吃过猫肉。罪过罪过,深切忏悔!)
随手拍了张地铁线路图,可以看出换乘枢纽太少。改天放张上海的对比一下。(不过我猜测,可能跟北京城的某些地方不能动工有关,毕竟要保留老北京的部分风貌。)
我特别喜爱荷叶和荷花,正好在某个展区,看到几幅不同色彩的荷花图。无论什么颜色,花朵都一样亭亭玉立,出淤泥而不染。但不同的颜色,又让相同的荷花呈现出不同的风情。粉有粉的妩媚,白有白的澄净。
还看到一副精巧的对联:“数点雨声风约往,一枝花影月移来。”寥寥数字,勾勒出有声有色的风花雨月景。真妙啊!
谁家大宅院,飞尽堂前燕。又是寥寥数笔,不仅描绘出大宅院的幽深,还带着几分萧瑟。住在大宅院里的人,似乎还不如墙外的野花野草自由呢
海报展厅,是以前的大厂房改建的。很喜欢这样通透的顶窗和水泥地面,阳光直射进来,洒满一地的温暖。我以后的家,就要这种水泥地面。
晚上又去了江湖,享受温暖安静的时光。正巧那天酒吧有一个较受好评的乐队—KUNAKAR乐队(马木尔)的演出。我第一次听民谣现场,很是期待。谁知开场不久就是实验音乐,那声音就像电钻钻墙,尖锐又震耳,还影响心跳频率,实在太考验我的小心脏了。实在欣赏无能,只得匆匆退场。朋友4号的飞机回家,从酒吧出来,我们就要说再见了。街角等出租车时,很想拥抱一下朋友,有些不好意思,没有付诸行动。这几天有朋友陪伴的帝都游,实在太美好,可惜太短暂。我们约好了以后一起出去旅行,希望早日成行。
真心觉得,去哪里玩,看什么景,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一起游玩的人。